生活习性
冀地鳖的生活习性与中华真地鳖相似。一般在1.5~2年完成一个完整的世代。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4月上中旬气温回升到9~12℃时,陆续开始出土活动,5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活动高峰期,11月中下旬气温降至 15~C以下时,不活动,气温再降至 IO℃以下时,便逐渐潜入土层深处,停止活动,进入休眠状态。在黄河流域以北,每年5~6月才开始活动,7~8月为活动盛期,9月下旬即开始陆续进入冬眠。除雄性成虫冬前即死亡外,其他各虫态都能度过冬季。冬眠后的老熟雄性若虫,开始活动觅食后不久,便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有翅型成虫。雄虫寻找雌虫交配后,经7天左右,雌虫便开始产下第一块卵。初产卵鞘挂在腹部两块产卵瓣问,3~6天后脱下,将卵鞘埋于浅土中或黏着在土石块上。以后每隔5天左右产卵鞘一个,每只雌虫一生可产卵鞘数十个。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下鞘袋状卵块,但颜色较浅,形状也较薄,不能孵化,约15天后即干瘪。全产卵期为5月中旬至 10月上旬,6~9月为产卵盛期。卵期则缩短到 30天左右。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为卵的陆续孵化阶段。一般情况下,凡在8月中旬前产的卵,在当年 10月下旬前都能孵化,8月下旬至冬眠前产的卵块,即成为越冬卵,但卵鞘明显比夏季所产的卵鞘厚,颜色也深。这些越冬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后才能孵化,但越冬卵死亡率可达 10%~15%。雄虫寿命较短,经第一次交配后30多天即死亡。
在正常情况下,雄虫一生蜕皮7~9次,应为 8~10龄;雌虫一生蜕皮9~11次,应为 10~12龄。无论雌、雄虫在遇到不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以及食料不足时,都会增加或减少蜕皮次数,因而龄期也不稳定。从卵鞘中孵化出来的若虫,一般要经过8~13天后蜕去第一次皮。蜕皮前先选择较安静隐蔽处所,3对胸足伸展开来,用爪抓紧物体后,不食不动,此时称龄前预备期。经10~12小时后,先从胸部背板中央的脱裂缝开启,并逐渐扩大,头壳开始脱落,前足自旧皮中伸出,用力抓住身体前面的物体,稍事休息后,再借助肌肉的收缩及不停地颤动,将全部体躯蜕出旧皮。从胸背开始裂缝至全部脱出,大约需6~10小时不等。蜕皮时间长短,与周围环境中的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湿度偏高则时间短,反之则偏长。刚蜕皮的若虫,体色乳白,约经过24小时后,才由浅变深恢复到原来颜色。以后每隔 20~28天蜕皮一次。每次蜕皮的问隔时间,与食物的成分及是否充足有关。雄虫的若虫期需经 270~320天才羽化为成虫,雌虫的若虫期则长达 500天左右。
地鳖虫为杂食性的动物,食料非常广泛。植物类的食物有多种蔬菜、根、茎、花、向日葵、芝麻、蚕豆、花生、南瓜、葫芦等作物的幼苗、果实以及各种树叶、野草等,仓库中的米、面、干鲜食品、厨房中的残渣剩饭等;动物性食物有各种禽、畜、鱼碎骨残渣,多种小动物尚未腐烂的尸体等,也食取各种禽畜和野生动物的干燥粪便。在自然界,地鳖虫的成虫或若虫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稍偏碱性的疏松土壤中,它们有较强的避光性,多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活动,交配繁殖,白天便在疏松的浅表土层中潜伏。但在隐蔽或黑暗的仓库等环境中,地鳖虫在白天也活动。多见于老旧房屋墙沿下,寺庙周围的砖石缝隙中。在室内多见于土地面的厨房、锅台、灶脚四周以及锅碗橱下。村舍附近的鸡舍、马圈、猪栏等食槽下,食品加工厂、碾米厂、榨油坊等处。野外荫蔽林区、湖岸河岸的枯枝落叶下的腐殖土层中、石块下的松土内均有。
中华真地鳖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新疆、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青海和宁夏等省区。不同种的地鳖其形态、习性及分布地区均有所不同。冀地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如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和宁夏等省区。金边地鳖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