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放入饲育床内种蚓的数量、种类以及时期,待蚯蚓充分繁殖产茧后,饲育床内的饲料被蚯蚓食取。转化成蚓粪的时期虽有所不同,但大致在4~8个月时间内完成,接着就需要分别将蚓粪、种蚓和幼蚓分离出来。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图32):首先取掉覆盖物c,然后在 A’饲育床上铺设 16~32毫米左右网眼的 M网③,在其上面加上防御用金属网④,再加上5~10毫米网眼的 N网⑤。这里所以加上防御用金属网,是为了使M和N网之间间隔1厘米,保持仅使蚯蚓进入的空间。为了此目的,也可采用其他方法。接着取A饲育床中表面下5厘米的敷设物,为了不要大的块状物,应将敷设物仔细加以粉碎,把它铺满在A’饲育床上。即 N网上约5厘米的高度⑥。这上面如有日光照射,由于蚯蚓有怕光和怕热的习性,蚯蚓就朝下方移动。或许因日照不足或仅日照,蚯蚓不太移动时,则可用敷设在⑥上面的电热加热装置⑦(图33)加热,强迫蚯蚓向下方移动。这样,⑥内的蚯蚓通过 N网,到达 M网,幼蚓被阻止在 M 网上,就可以捕获住蚯蚓。进一步粉碎饲育床敷设物⑥,取出进入块状物中的蚯蚓,N网⑤上就残留着没有蚯蚓的蚓粪了,然后把蚓粪集中起来运出。用时也可同时取出M 网③上的种成蚓产品。如无需分离取出种、成蚓时,就不用M网③及防御用金属网④,仅使用N网⑤就足够了。
反复进行上述操作,处理完 A 饲育床。这样,增殖用的蚯蚓都从A 饲育床移向了A’饲育床。当确认A饲育床繁殖完成后,用以上同样的方法,在新的A饲育床上进行蚓粪、种蚓和幼蚓的分离处理。这种方法能够大大节省劳力和经费。但这种方法也常受气候、天气等影响。因此也常用其他方法处理。
(3)机械分离采收方法 据报道,美国于 1979年发明了一种蚯蚓收采的机具,其构造如下(图34):
当把已充分繁殖好的蚯蚓、蚓茧和剩余饲料、蚓粪等混合物装入喂料斗后,开动马达,饲料会因振动而破碎,从4号筛漏人1号筛中,其中蚓粪和部分蚓茧落人5号箱回收,其他剩余到达2号筛时。因拍打,饲料块进一步破碎,下滑到3号筛,大约有50%的小蚯蚓和50% ~70%的蚓茧、细土落人6号箱回收。剩余物再下降到9号输送器;其中大蚯蚓爬附于输送器上,并经水
图34蚯蚓收获机具的前侧面图(自美国 4147256号专刊)
1~4.孔眼(方孔) 大小不同的方筛: 1号筛孔长0.158 75 厘米,2号筛孔长0.9525厘米, 3号筛孔长0.635厘米,4号筛孔长0.9525厘米
5、6.料箱7.固定支架8.电动机
9.输送 器振动装置, 并带动筛下许多拍打装置 10.收集箱
平方向输送到10号箱回收。其他大而硬、未被破碎的残余物向下落人到最下面的箱内。这样就可大致将蚯蚓、蚓粪、蚓茧和小蚯蚓分离出来。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翻箱采收法、高温驱逐采收法、锤击驱逐采收法、筐诱采收法、弱光出穴采收法等等。上述各种方法均是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或某一习性特点被人们所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