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饲养基的制备(三)

 饲料堆沤发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生化过程。在适宜的条件下,不同微生物交错配合作用,有机物被逐渐分解,其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

  前熟期:即当饲料堆内温度达到 20~40℃时,有机物中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首先被细菌分解,随之细菌大量繁殖生长,料堆温度也逐渐上升。当温度上升到 600℃时,低温细菌便被高温细菌所代替。

  纤维素分解期:饲料堆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堆内温度逐渐上升。当堆内温度达到 70℃以上时,好氧性细菌和放线菌大量活动、繁殖,纤维素外包围的一层木质素壳被上述微生物作用破坏,纤维素被暴露出来后即可由纤维素分解菌所分解。纤维素被分解为有机酸和能源。不过,这个分解过程是在厌氧的条件下进行的。

  木质素分解期:当堆沤的饲料堆内的温度由80℃下降60℃时,木质素被分解木质素的菌类分解,发酵为呈黑褐色的碎片。

  饲料通过堆沤,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分解。这时的饲料,可以凭借感官看出饲料是否已发酵腐熟。发酵腐熟好的饲料,其色泽为黑褐色,无什么异味,质地松软,不黏滞。不过已发酵腐熟好的饲料,因饲料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气体,并且会有少量有害气体溶于饲料的水分中,或游离在饲料之间的空隙里。另外,因有许多饲料来源复杂,或许含有某些无机盐类、农药和化肥等有害物质。因此,在饲料投喂前必须进行处理。可将发酵好的饲料堆压实,用清水从料堆上部喷淋冲洗,直到饲料堆底流出水来。当然最好用已处理好的饲料,试投放到饲育箱或床上,约经1~2昼夜后,如果有大量蚯蚓自由进出取食、栖息,并且无任何异常反应,说明饲料已发酵腐熟,无任何问题,则可大量投喂。

下面介绍饲料堆沤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饲料堆沤的方法:原料为草料40%、粪料60%和适量的土。草料层厚约6~9厘米,粪料层厚约 3~6厘米。草料和粪料应交替铺放,交替铺垫3~5层后,在堆面浇喷水,直至料堆渗出水来为止,然后重复铺放3~5层,再浇水。饲料堆高度约 1米左右,堆得太高或过低都对分解发酵不利。饲料堆堆得太高,不容易倒翻料堆,并由于料的本身重量压力使料之间的空隙减少,空气流通不好,成为厌氧状态,饲料分解发酵不好,尤其当气候炎热,过大的饲料堆虽能使料堆内温度升高,反而有害,不利于分解菌的生长和繁殖;相反,饲料堆堆得过低,则热量很容易散发,不宜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料堆没

有一定的高温,不能杀灭病菌、虫卵以及各种杂草种子。饲料堆制的形状和大小,可因天气、地理而异。天气干燥季节,可以堆成平顶拱些即可(图25);在雨季,则可采取圆顶形(图 26);大规模、大量堆积饲料,则可采用长条形 (图27),在饲料堆底部可用木条、粗竹竿等制作成一个三角形的通气管。在天气干燥时,料堆横截面可堆成梯形;在雨季,则料堆截面可制作为半圆形。

  通常在温暖季节里堆制的饲料堆,堆积到第二天,堆内温度会逐渐上升;7天以后,料堆的饲料急剧分解、发酵,早晚有时可以看见料堆上“冒白烟”。料堆里的饲料发酵达到高潮以后,便逐渐降温;当料堆内的温度降至 50℃左右时便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翻料堆时应注意,首先将料堆四周和上面表层未发酵腐熟的饲料收集到一块,再将已分解发酵腐熟的饲料均匀混合。如发现结块的饲料应捣碎、弄细,然后再重新堆积,适量喷洒水,适量添加些可溶性氮素(如氨水、尿素等化肥),但要混匀撒匀。在饲料堆上面可以用苇帘、草帘或杂草、麦秸、稻草覆盖,一则可以防止热能的散失,起到保温的作用;另则也可防止料堆水分蒸发和雨水的灌人。如料堆因发酵腐熟后上面塌陷时,则要及时用四周的饲料填平,以防雨水的渗入而影响料堆的分解和发酵。堆料堆到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翻堆,为的是使料堆全部彻底的分解和发酵。第二次翻堆后可以继续翻堆3~6次,每隔5天、3天和2 天翻堆一次,这样堆制的饲料就可以完全分解发酵腐熟了。

  我们在堆制饲料发酵堆时要因地制宜,要考虑选择取水容易、运输方便、暖和、避风寒的地方建堆。因为如果建在风口,空气流动快的地方,水分容易蒸发,料堆中的温度不易于保持,不宜于细菌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料堆的分解和发酵。尤其在初春和人冬季节要特别注意。在夏天高温季节建堆,要注意料堆避免阳光直射,因为这样会使料堆养分丧失,有机物含量减少。应选择在冬暖夏凉的地方堆料。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