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生活习性(二)

从孵化到性成熟生长各期均依赖温度。例如,叶绿异唇蚓在不热的地下室内29~42周达性成熟,在15℃时17~19周,18℃时为13周。臭爱胜蚓在18℃时9.5周即达性成熟,在28℃时需6.5周达性成熟。一般蚯蚓要完成一个世代,其有效积温为1075℃。以日平均温度为25℃为例,蚓茧的有效积温为235℃,幼蚓至成熟产卵茧的有效积温为 840℃。因此,蚯蚓的繁殖代数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计算出蚯蚓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后,结合各地的温度气象资料,便可推算出各地蚯蚓可能繁殖的代数。同样,蚯蚓的生长发育与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当温度升高时,蚯蚓则加快发育,温度降低时,则延缓发育;而当接近最高温度时发育迟缓,超过最高适宜温度时,则会抑制发育;蚯蚓体重增加的快慢,与温度也密切相关。温度影响蚯蚓的活动及代谢和呼吸,无数的报道和观察业已证实,蚯蚓生长最好且喜爱选择的温度不一定是它们生长最快或最活跃时的温度,并且蚯蚓能从温度不适宜的土壤迁移。

  (2)湿度 湿度对蚯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新陈代谢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蚯蚓对水分的吸收和丧失,主要通过体壁和蚯蚓身体的各种孔道进行。水是蚯蚓的重要组成成分(体内含水量一般为75%~90%)和必需的生活条件。因此,防止水分的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蚯蚓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土壤过湿或过干,均对蚯蚓生活不利;蚯蚓对干旱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主要通过迅速转移到较潮湿的适宜环境中去,或通过休眠、滞育和降低新陈代谢,减少水分的消耗。一旦抵御不了,蚯蚓会丧失体内水分而死去。当土壤水分增加到8% ~10%时,蚯蚓便开始活动;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 10%-17%时,蚯蚓生活十分适宜。反之,如果土壤中含水量太高,对蚯蚓的活动也十分不利。不同种的蚯蚓对失水存活极限也有差异。随着干旱季节的延长,蚯蚓的数量显著减少。当条件重新适宜之后,需2年的时间才能使种群恢复。湿度是影响蚯蚓多产的原因之一。

  湿度的大小与不同种类蚯蚓的生长发育和蚓茧的孵化时间长短均有密切的影响。湿度大小与蚯蚓生活环境的基质也有差异,往往因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而变化。如赤子爱胜蚓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 20% ~30%左右。然而,如果栖息于发酵的马粪中,则马粪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左右。当温度在 19~24℃,饲料的湿度为 60%~66%时,产蚓茧量和蚓茧的孵化为最佳。反之,如果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大、过小都会影响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和繁殖。

  (3)光照与通气 蚯蚓没有明显的眼,只是在表皮、皮层和口前叶这些区域具有类似晶体结构的感觉细胞。身体中部对光感觉稍差,后部仅有极微的反应。但当蚯蚓从黑暗中突然暴露于光照时,具有强烈的反应。一般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惧怕强烈的光照刺激,蚯蚓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反应,如阳光、强烈的灯光、蓝光和紫外线照射,但不怕红光,所以蚯蚓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时出穴活动。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通常最适宜的光照度为 32~65勒克斯,这比蜗牛的适宜光照度要低,这时蚯蚓静止不动;当光照度增至 130~250 勒克斯时,蚯蚓会发现负趋光反应;如果当光照度增至 190~200勒克斯,蚯蚓会以极快的速度藏到较黑暗的地方。此外,阳光和紫外线对蚯蚓均有杀伤作用。因此我们在养殖时应特别注意,可根据蚯蚓对光照反应的特点,避免将蚯蚓暴露在阳光下照射。不过可以利用蚯蚓对光照的反应,在养殖采收蚯蚓时加以利用;利用蚯蚓惧怕强光、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习性特点,用上述光照来驱赶蚯蚓,使蚯蚓与粪便分离,提高采收效率。另外,我们还可利用蚯蚓不怕红光的习性,在红光照射下,对蚯蚓的生活习性、行为等进行观察和研究。当然,不同种的蚯蚓因个体的大小、发育成熟阶段的不同,对各种光照的反应和耐受性也有差异。

  对蚯蚓生长繁殖等活动影响较大的是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绝大多数的蚯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只有少数种类的蚯蚓可行厌氧呼吸,在缺氧的环境中生活。我们经常发现在自然界,大雨过后,往往有许多蚯蚓爬行在路上或被雨水溺死。这是由于大雨之后,雨水过多而将蚯蚓栖息的洞穴和通道灌满,使其栖息的场所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成为碳酸,这时蚯蚓忍受不了酸性的刺激而爬出洞外。通常蚯蚓对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耐受的极限在0.01% ~11.5%;(不过有的蚯蚓可耐受二氧化碳浓度在50%以上)。如果超过上述极限,蚯蚓往往会出现迁移、逃避等现象。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