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生长与发育
刚出生的小幼蝎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既无力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也不具备对敌害的防御能力,所以小幼蝎必须由母蝎背负着。小幼蝎在母背阶段,不吃、不喝,也不动,靠腹内残存的卵黄为营养,维持生活。小幼蝎到第五天开始在母背上蜕皮。脱皮大约需要1小时,其时间长短取决于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低。体长1厘米的一龄幼蝎,呈乳白色,身体肥胖,活动微弱,并有规则地排列在母蝎背上,四周的小幼蝎头部大都向外,都不在母蝎的头胸部和触肢上,以免影响母蝎接受外来信息。母蝎感觉器官特别灵感,反应相当敏捷。应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不要惊动母蝎,也不让公蝎进入,以防止吃掉仔蝎。产后 10天左右仔蝎就逐渐离开母蝎的背上了。蝎子与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必须周期性地蜕去旧的表皮,方能与不断增长的躯体相适应。蝎子蜕皮是由于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作用,将原表皮与真皮分离,同时产生新表皮。蝎子蜕下一次皮,就可增长5~7毫米。从仔蝎到成蝎的六次蜕皮过程中,也是它六次不断增长的过程。蝎从第一次蜕皮到第六次蜕皮体长的增长是呈跳跃式演变的。1龄蝎是在母蝎背上蜕皮的。二龄以后每一次蜕皮前,都要先找寻一个温湿度适宜的地方。一般蝎子在蜕皮前1周,便进入半休眠状态,不食少动,皮肤粗糙,体节明显,腹部肥大,旧的表皮与新生的真皮开始分离。小幼蝎蜕皮时用前足爪爬牢砖泥,作为固着点,附肢向内弯曲,停止活动。数分钟后,借着后腹部的蠕动,旧的表皮便从头胸部的螯肢与背板之间的水平方向开裂,头部先从背缝中脱出,随后附肢和前腹部也陆续脱出。刚蜕皮的幼蝎,头胸部向下吊在母蝎前腹部四周,过一段时间后,附肢才慢慢伸开,从头至后腹部依次蜕出,直至尾刺部分全蜕下。新蜕出的部分时常蠕动。蜕一次皮,前后历时3小时左右。蝎子蜕完皮后,在原处休息,不动不食,体内各组织和器官在迅速扩增。脱下的“蝎皮”又称“蝎衣”。
蝎子在交配繁殖期间,能量消耗较大。在人工养殖时,应特别注意供给充足、营养丰富的食物给雌雄蝎,尤其在它们交配繁殖的前期阶段。雌雄蝎交配后也要加强营养,使其迅速恢复体力,促使雌蝎受精后的胚胎迅速发育成长;雄蝎能继续同其他母蝎交配。
此外,在人工养殖时,大小蝎的分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蝎出生后,在母蝎背上5天便蜕去第一次皮,10天左右便能离开母蝎背上而独立生活,这时小蝎均能在夜间外出觅食。要大量供应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免引起大吃小,相互残杀。
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分离仔蝎与母蝎有两种方法:①在较小规模养蝎时,在蝎子的繁殖后期,可在夜间进行观察,若发现有前腹部干瘪的母蝎外出活动,这是繁殖后的母蝎。这时,可用长竹镊子将它们夹出,如此连续几个晚上,就可将大小蝎子分离开来饲养。②在大规模养蝎时,必须建立仔母蝎分离筛来进行分离;即在池子与池子之间建立长15~20厘米,高 10~20厘米,筛孔孔径为0.3厘米的分离筛;只允许二龄仔蝎通过,而成蝎过不去,或在大池上建一小池,小池高出大池约 20~30厘米;在小池前面设一玻璃挡板;玻璃挡板与小池地面留一细缝;细缝大小以刚好通过二龄仔蝎为准,这样只有小蝎可通过此细缝而滑人大蝎池内,成蝎不能通过,从而达到大小蝎分离的目的。总之,这些均应因地制宜来设计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