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雌雄蝎交配前期,应喂足喂好营养丰富的多样性饵料,特别要喂好雄蝎,促其身强力壮,性欲旺盛;并不断剔除病残蝎。在雌雄蝎交配时,地面要清洁平坦,场所要荫蔽安静,防止外界噪音。如蝎子在交配时突然受到惊吓,有的要影响受精,有的会中断交配。雄蝎交配后,有的分道扬镳,有的雄蝎伏地休息,母蝎照常活动。蝎子交配后,要加强育饲,恢复体力,促使雌蝎受精后的胚胎迅速发育成长,雄蝎能继续同其他母蝎交配。
母蝎交配初期,靠直观识别其怀孕与否,难度较大。交配过后一段时间,只要留心一下,就可看到一个特征:当母蝎接触公蝎时,就迅速逃避,即使被公蝎追上,也拒绝交配,这表明母蝎已经怀孕。有些母蝎在第一次交配后,还愿意同雄蝎跳“交配舞”,有可能是复交,也有可能是空怀。只有到几个月之后,母蝎由于受精后的胚胎发育,前腹部逐渐膨大,此时才比较容易识别。
母蝎怀孕后,既需要营养,又需要安静,并不欢迎公蝎同吃同住。倘把公蝎与孕蝎饲养在一起,有三个不利:一是公蝎要同母蝎争食;二是要骚扰孕蝎栖息;三是在孕蝎产仔而来不及单独移人“产房”时,公蝎会抢食仔蝎。因此,在母蝎怀孕后,特别是临产前夕,必须把公母蝎分窝饲养。
孕蝎在临产前几天,由于生殖孔收缩,产前阵痛,表现不安,一般停食或少食,也不爱活动,只在夜间缓慢外出,寻找适宜的产仔场所。临产时,蝎子的第一、二对步足相抱一胫节趴在地上,栉状器下垂并与第一、二对步足构成一个小空间;同时第三、四对步足撑地,前腹向前倾斜,触肢前肢前伸下垂,后腹上曲。这时是孕蝎临产的明显特征。
在一般情况下,人工养蝎子都是群养的。但到孕蝎临产前夕,必须将所有孕蝎分别捉人单独的“产房”。“产房”有用土坯或砖连接制成的,也有用广口瓶,底部涂一层泥单独可移动的。无论何种“产房”,都要在“产房”内放一块浸湿的小海绵。实践证明,用广口瓶作“产房”,管理比较方便。孕蝎进入“产房”后不受同群蝎的干扰,不仅有了安静的环境,而且对孕蝎的顺利产仔有利,仔蝎的安全和成活率也有保证。由于判断错误,有些孕蝎捉人“产房”后,却未到临产期,还要给予单独喂食。
蝎子是卵胎生。在各类动物中,有卵生、有胎生。蝎子的受精卵虽在母蝎体内进行发育,但其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关系。这样的生殖方式称之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幼蝎一般需 300 天左右。孕蝎产仔时收缩用力,生殖厣(即两栉状器)左右前方展开,此时带有黏液的仔蝎,便从孕蝎的生殖孔中陆续“分娩”产出幼蝎,每胎产仔 20~40只,少的只有几只,多的可达60 只左右。刚产出的仔蝎,外包有白色黏液,米粒状,数分钟后从黏液中伸开,全部被拢抱在栉状器与第一、二对步足构成的空问之中,形成椭圆状。
仔蝎从母蝎产出约4分钟,便开始活动。仔蝎活动时,附肢和后腹先伸开,然后挣脱从母腹中带出的黏物,在母蝎的协助下,本能地顺着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上。仔蝎在母背上的位置,多数是头朝外,后腹相互靠紧。
孕蝎产完仔后,对没能爬上母背的仔蝎和发育不全而产出的卯粒全部吃掉。
初产仔蝎(1龄蝎)爬上母背后,密集地围在母背不食不动,靠从母体中带出的卵黄维持生活、发育生长。5天后脱去第一层表皮,成2龄蝎。此时仔蝎的体长增至1.5厘米以上,1周左右,先后脱离母体而独立生活。
在孕蝎产仔期,有的孕蝎往往产出部分小米大小的黄褐色颗粒,这就是死胎。出现死胎的原因较多,有的因母蝎受精怀胎后,特别是怀胎后期,周围环境长期干燥,蝎窝脱水;或者是孕蝎营养不足,胚胎发育不良所致;也有的因孕蝎经常受惊,或者在临产前遇有恶劣气候,温湿度达不到要求等因素,都会出现死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