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螺旋体病

螺旋体病

  螺旋体病是由鹅包柔氏螺旋体引起鸽、鹅等家禽和野禽的一种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以发热、头部发甜、腹泻、肝和脾肿大、坏死为临床特征。本病具有高度的死亡率,鸽发病后常引起大批死亡。此病发生于世界各地,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散养家禽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年龄的鸽。

【病原】 病原是鹅包柔氏螺旋体(又叫鸡螺旋体、鸭螺旋体、鹅螺旋体和鹅密螺旋体)。菌体不易做革兰氏染色,用姬姆萨氏染色则效果良好。菌体无纤毛,纤细、弯曲,中央有一轴丝,不能在普通培养基或细胞培养物中生长。接种于经孵6天的鸡胚卵黄囊,经2~3天便可迅速增殖,胚体及绒毛尿囊膜含病原最多;进行鸡的胸肌注射,经3~5天便可在血液中检出病原。鸽一旦被感染便长期带菌。菌体耐寒冻,潮湿为其重要的存活条件。对热、酸、氯、肥皂及普通消毒剂敏感,在56℃中20分钟及在60℃中10秒钟,0.5%来苏儿或0.1%石炭酸中10~30分钟便可死亡,直射阳光照射2小时可被杀死,而在10%食盐溶液中迅速溶解。在血清中于4℃可保存3~4周。对青霉素敏感、对新肿凡纳明有抵抗力。感染途径有消化道、受损和浸于污染水中的皮肤。蝉、蚊等吸血昆虫是机械传播者。

  【流行特点】 病禽和死禽及其排泄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易感禽与病死禽及其排泄物接触,常容易发生传染,亦可以通过节肢动物和蚊子以及禽蜗的叮咬传播疾病,但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波斯锐缘蝉。禽类自然感染疾病,常通过蟀的刺鳌引起疾病的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

  【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12天,死亡率为33%~77%。按临床表现,有急性型与温和型两种。

  1.急性型 病鸽体温升高达43℃,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渴欲增加,消瘦,贫血,排淡绿色稀粪,轻度瘫痪,有的病鸽眼结膜变黄。

苦出现体温骤然下降,则表明已濒临死亡。

2.温和型 症状较缓和。既可能完全康复,也可能死亡。

  【病变】 显著的病变是脾成数倍肿大,并有红色斑块和针头至粟粒大的白色结节。肝肿大,古铜色,质脆,也有白色结节;血色变淡,肾苍白,胸肌有变性的苍白色条纹。病情较慢的,鸽体消瘦,有出血性肠炎和黏液性肠内容物,有的出现黄疽,肝、脾缩小。

  【诊断】 本病的症状与病变可作为初步确诊的依据。若分离或检查到病原,便可确诊。查病原可做组织涂片,用姬姆萨氏法染色后镜检。如有必要,可采用鸡胚接种或鸡肌内注射组织悬液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有结节病变、肝呈古铜色的疾病相区别(参看沙门氏菌病鉴别诊断的相应部分),如有黄染变化,还应与二氧化碳中毒、硫酸铜中毒及慢性有机氯中毒相区别,这3种病没有脾脏数倍肿大和白色小结节,也没有传染性。

  【预防与治疗】 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波斯锐缘蝉及蚊子和禽蜻,常用0.5%马拉硫磷浸浴,可以控制幼蟀,也可用嗅氰菊醋25一50毫克/升溶液进行喷洒、涂刷,或用拟除虫菊醋类杀虫剂粉剂喷涂体表羽毛,均可杀灭禽体表的蜂。在流行地区避免将有蝉寄生的禽类引进到健康禽群。对此病的预防,除常规的防疫工作外,尚可考虑接种自家组织或鸡胚培养中死亡的胚膜、胚液制成的灭活苗,接种后鸽体有长达18个月的免疫力。

  治疗选用青霉素、氨节青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金霉素、土霉素均有良效。此外,也可选用白霉素,每100只鸽每次0.4克,或3~4片(每片10万单位)溶于水中,每天4次,连用5天。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