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本病又叫禽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禽出败)。由于病禽常常发生剧烈的腹泻症状,所以通称为禽霍乱。家禽、珍禽、野禽均可发生。
本病很少出现暴发,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按其经过,有最急性、急性、慢性之分,以急性型危害最大,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病的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表现为全身黏膜有出血点和剧烈腹泻;慢性型通常发生关节炎。虽然通常以鸭最为敏感,但在自然条件下鸭、鸡、鹅、火鸡、鸽可同时发病。本病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在饲养管理条件突然改变,尤其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长途运输、天气酷热的情况下,极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病原】 本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士、姬姆萨氏法或美蓝染色镜检,见菌体呈卵圆形,两端着色深,中央部分着色浅,呈明显的两极染色。经人工培养基培养后,两极着色不明显。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后,可看到清晰的英膜。从病鸽体内新分离出来的菌体荚膜明显,经人工培养基培养后,荚膜消失。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清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小,呈灰白色露珠样;不溶血,能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多杀性巴氏杆菌有若干个血清型,其中有4个血清型与鹅霍乱有关。血清型的鉴定,在流行病学、菌苗的制造和免疫工作上,具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的意义。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5%石灰乳、10o~2%漂白粉、3%~5%煤酚一皂溶液中,经数分钟即被杀灭;在60℃时10分钟即可灭活;在直射日光下很快死亡;在干燥空气中可存活2~3天;在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能存活6~10天;在腐败尸体中则能存活3个月。本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磺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痢菌净等多种药物均很敏感。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常为散发性,间或呈流行性。各种家禽和多种野鸟(麻雀、啄木鸟、白头翁等)都能感染,家禽中最易感的是鸭、鹅、鸡。各种日龄的鸽均可感染发病,以雏鸽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高,成年鸽发病较少,死亡率也较低。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带菌鸽或其他家禽。这种带菌的鸽或其他家禽外表上并没有什么异常,但经常地或间歇地排出病原菌,污染周围环境。鸽群的饲养管理不良、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长途运输、天气突变、阴雨潮湿以及鹅舍通风不良等因素,都能够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病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菌,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等,从而散播疫病。狗、猫、飞禽甚至人都能够机械带菌。除此之外,苍蝇、蜱和螨等也是传播本病的媒介。本病的传染途径一般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是通过摄食和饮水。
禽霍乱无明显发病季节,在我国北方地区,以春秋季多发;南方地区以秋冬多发。气温较高、多雨潮湿、天气骤变、饲养管理不良等多种因素,都可以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