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痘(一)

鸽痘

  本病是由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又称传染性上皮瘤、皮肤疮、头疮和禽白喉。主要特征是在体表皮肤、口勃膜或眼结膜出现痘疮,因而影响运动、吞咽、呼吸,极易造成患鸽死亡,死亡率视具体条件而定,从5%到70%不等。本病对鸽子有严重的危害,几乎每个鸽场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务必加强防范。

  【病原】 病原为鸽痘病毒,属痘病毒科、禽痘类中的鸽痘病毒(禽痘除鸽痘外尚有鸡痘、火鸡痘和金丝雀痘3 种类型),是四种主要禽痘病毒之一,对宿主有明显的专一性,即在自然情况下只使感染的鸽发病,而不使其他禽鸟发病。本病原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如放置在有五氧化二磷干燥剂的密闭容器中,在20℃温度下其毒力可保持数年;于一15℃温度下也可保存数年。在20℃的条件下,用0.2%烧碱溶液、3%石炭酸溶液分别作用10分钟及30分钟均可被致弱,3写甲醛溶液作用20分钟可将其灭活。此外,0.1%升汞溶液、1%烧碱溶液或醋酸溶液在60℃温度下作用3小时可将其杀死。在腐败的环境中该病毒很快死亡。在鸽体中,痘痴内含病毒最多。

  【流行特点】 鸽痘病毒主要经吸血昆虫的刺咬而传染,也可通过伤口接触而传播。不同品种和年龄的鸽都可发生,但实际上幼龄鸽更为严重。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在适于吸血昆虫生长繁殖和活动的温暖多湿季节,如广东每年的4~9月是盛发期,其他季节甚少发生。病愈鸽能获得对本病的终身免疫,但多已形成短期的外观次品及幼鸽的生长发育不良。

  【症状与病变】本病的潜伏期一般4~8天。按表现,可有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之分,还有南非报道的温和型。前3型尤其是混合型常造成严重的危害。

  1.皮肤型 罹病部位是体表皮肤,主要发生在鸽的头部及胫骨以下的脚部,但有时也出现在翅、背、肋及肛门周围的皮肤上。

  病的初期呈小点状,以后随病情的发展而不断增大、融合并经过小疹、水疤、脓疤、结痴的过程,在体表形成多发的痂性赘生物。病鸽精神不振,毛松,食欲卜降或废绝,闭眼呆立,反应迟钝,行走困难。

  病程3~4周,病情严重或条件不良的多以死亡为转归,不死的可慢慢地康复,但生长、发育都受到阻滞。

  2.黏膜型 又叫白喉刑。病变不是在皮肤而是在口腔黏膜上,开始呈黄色小颗粒状,以后逐渐扩大,融合成黄色痴状物或淡黄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勉强剥离后形成凹面,引起出血和疼痛。

  有时也可在眼睑边缘和眼睑内发生,此时眼结膜弥漫性潮红、肿胀和分泌物增多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分泌物由浆液性变成黏液性、脓性,甚至变成干酪样的块状物,影响视力;有的上下眼睑勃连,眼部肿大向外凸,最终失明。口腔的痘疮还可下行蔓延至喉头及食管的上段,严重影响采食和饮水,最后常死于饥饿,病程较皮肤型的短。

3.混合型 是皮肤型与黏膜型混合发生的类型,病情往往较单一类型的严重,危害也较大。

  4.温和型 此型的症状、病变轻微,仅隐约可见,只有分离到病原才能做出诊断。对鸽的危害并不大。

  【诊断】 据发病情况、症状、病变不难做出诊断。确诊仍有待于病原的分离,对黏膜型及温和型尤其是这样。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