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病特点与防治原则
(一)鸽病特点 鸽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特点,具体如下:
其一,以群发病居多。肉鸽养殖生产基本上采取规模化或集约化方式进行,由于场舍集中、饲料统一和管理一体,如果防疫及管理措施不严格,一旦发生传染病、寄生虫病,或是饲料中毒病及营养代谢病,往往出现群体性感染或发病,造成很大损失。
其二,多数鸽病传播迅速、蔓延广和发病快。诸如鸽瘟、球虫病和污染饲料中毒、药物中毒等,都会在短期内集中发生或流行。
因此,当疾病一经出现就应立即进行综合性检查(临床症状、解剖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即明确是传染病、寄生虫病还是中毒性疾病。然后尽早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控制疫情,防止扩散蔓延,以减少损失。
其三,多数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原属禽鸟类共患性病原,具有广谱感染和交叉感染性。如果鸽与其他禽鸟类同场饲养或接触,包括与飞鸟、野禽的接触均可引起疾病的传播,招致感染发病乃至流行。因此,鸽场应禁止饲养其他禽鸟类,并防止飞鸟进入;同时做好引种检疫、定期检疫和驱虫工作,及时淘汰、处理阳性鸽。
其四,鸽病的暴发流行与疫源地的存在、外源病原的进入及饲料、水源的污染直接相关。诸如鸽场内残存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带毒(菌)野鸟特别是候鸟进入场内,以及饲料和水源被霉菌、农药等污染,都会引起疾病。因此,鸽场自建场开始就应注意场址的选择,环境和水源的勘察;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认真贯彻防疫卫生措施;一旦发生疫病,应采取坚决的清场和彻底消毒措施,以防止病原微生物残存。
其五,特异性免疫接种是有效地防止鸽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手段。频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治可引起耐药性菌株的产生而失去效果,并且对公共卫生的危害极大。因此,许多国家提倡用生物制剂代替抗生素来防治疾病,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二)鸽病防治原则 共有五项原则:
一是树立“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防疫观念,并建立相应的防疫体系,防止鸽病的侵入、扩散、传播。
二是建立疫病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建立检疫、防疫、饲养、封锁、隔离、治疗、免疫、净化等措施,以求达到防止病原侵入,及时消灭病原与控制疫病,减少损失的目的。
三是采取综合性检查,对发生的疾病尽早尽快做出诊断。通常首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并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同时,采取相应病料做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扑灭措施。
四是实施计划免疫和驱虫是防治鸽病比较切实的措施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由于药物防治带来耐药性菌(虫)株的危害。
五是建立免疫监测与疫情预报和报告制度。通过抽样做免疫监测,在疫苗接种后3~4周进行,可根据抗体水平了解免疫的效果,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补种。在疫病流行前进行监测,则可了解幼鸽的母源抗体水平和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决定相关疫苗接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