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基础知识与技术
鸽体多呈流线型,体外被羽,外貌大体分为头颈部、躯干部、尾部、翼部和后肢。
1.头颈部
包括嘴、蜡膜、额、头顶、枕部、眼先、颊、颊、眼、鼻、耳和颈项等。特点是头形因品种而异,如信鸽的嘴粗大,眼睛大而亮;瘤鼻鸽的蜡膜特大而突出,几乎将嘴罩起来。耳没有外耳廓,但有耳羽,有助于收集声波。
2.躯干部
包括背部、肩部、胸部、腰部、胁部和腹部,为鸽体中最大的部分。
3.翼部
鸽的翅膀,呈“乙”形,是飞翔的主要器官。两翼与肩部相连,外被羽毛,有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大覆羽、中覆羽、初级覆羽和小覆羽等。鸽全凭两翼上下扑动而飞行,翼羽的结构排列类似百页窗式,在扑翼过程中,不断改变翼羽的排列形式,使整个翼的位置和形状改变,从而产生升力和推进力。
4.尾部
主要由尾羽构成,有12根尾羽。在尾羽的基部有尾脂腺,能分泌油脂,润湿羽毛,防止雨水淋湿。尾部的形状不一,常见的有单形尾、双形尾、扇形尾和多层尾等。又可根据尾羽尖端成一直线的叫平尾,呈弧形的叫圆尾、呈剪刀状的叫剪尾。鸽尾的作用就是在飞行中保持平衡和降落时减速。鸽尾形不同,飞行的速度也各异,单形圆尾鸽善于飞行,而扇形尾鸽不善于飞行。
5.腿部
为支持和行走的1对脚,分股、胫、蹦、拓和趾等部分。股部被覆羽毛。有4趾,第1趾向后,其余3趾向前;趾端均有爪,行走时只有趾着地。
6.羽毛及羽色
羽毛是皮肤的衍生物,由角质物组成,被覆鸽体皮肤表面,具有调节体温、保护体表、用于飞行和防水等作用。羽毛分布有一定规律,分生长羽毛的羽区和不生长羽毛的裸区。羽毛按构造和机能可分为:①正羽,又名廓羽,覆盖于体表、翼和尾上。由中央中空的羽轴和两侧扁平扩展的羽片构成。羽轴下段插入皮肤中的为羽根。体表的正羽呈流线型分布,具有隔热作用。翼上的正羽又称飞羽,着生在翼末端部分(腕、掌和指部)的称初级飞羽,着生在前臂部叫次级飞羽,着生在臂部称三级飞羽。尾上的正羽又称尾羽、舵羽,其与身体平衡有关。②绒羽,是一种细小柔软的丛生羽毛,有短而透明的羽根,密生在正羽的下面,有保温作用。初生幼鸽绒羽较多。③纤羽,又名毛状羽,外形如毛发,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能控制大型正羽的方向。④微小硬短毛,主要存在于脸部,如耳羽。
鸽羽色的基色以瓦灰为主,其次是黑色、白色、红绛色。但无论哪种羽色的鸽,都会在后代的某一代中出现“返祖遗传”现象而繁殖出灰鸽。由灰、黑、白、红绛四色进行杂交繁殖,可获变异的多色鸽。因此,从羽色看有瓦灰鸽、黑鸽、红绛鸽、白鸽和雨点鸽。一般认为鸽的羽色要富有金属光泽,暗、浅分明,此种羽色为上品。
7.运动系统
它包括骨骼、骨连结和肌肉。鸽骨骼的特点是轻便而坚固,骨重是其体重的4.4%,有许多骨块愈合在一起,在长骨腔内有气囊,充满空气,以适应飞行。鸽全身骨骼可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头骨由颅骨和面骨组成,包括若干块小骨,特点是多为扁骨,较薄,至成体时骨片多已愈合,没有骨缝,颌骨延长为喙。
躯干骨骼包括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以及肋骨和胸骨。颈椎13~14枚,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使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数目较少,椎体间彼此愈合。腰椎和荐椎愈合成一整块综荐骨。尾椎包括游离的尾椎和末端愈合的尾综骨。胸骨非常发达,腹中线处有高耸隆起的龙骨突。肋骨之间、肋骨与胸椎、胸骨均相连,使胸廓坚固。前肢骨骼分肩带骨和翼骨。肩带骨由肩脚骨、鸟喙骨和锁骨组成。细而有弹性的锁骨呈“V”字形,能在鼓翼时阻碍左右鸟咏骨的靠拢,增强肩带的弹性。翼骨在静止时迭成“Z”字形,紧贴胸廓上,包括肱骨、挠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但腕骨多与掌骨愈合成腕掌骨,只有3指,第1,第3指短,仅1节指骨,第2指长,有2节指骨。后肢骨长而发达,包括髋骨、股骨、胫跗骨、腓骨、跗跖骨和趾骨。左、右髋骨与综荐骨愈合成一整体而构成骨盆,增加了腰带的坚固性,但两侧髋宽在腹面并不愈合,形成开放式骨盆,以适应产蛋。
全身骨骼借助纤维、软骨和关节三种骨连接形式连成骨架,决定鸽体的外部形态,保护内部器官。
全身肌肉可分头颈部的咀嚼肌和颈肌,躯干部的胸壁肌群、腹壁肌群、脊柱肌群、泄殖腔周围肌群,用于飞行的肩带及前肢肌肉,后肢部的肌肉。这些肌肉的特点是:①用于飞行的胸肌结实而发达;②躯干背部的肌肉不发达;③腿部肌肉比较发达,肌腹集中分布在股部和小腿的上方,并各以长肌键连到脚趾上,以保持飞翔时身体重心的稳定,还具有适于树栖握枝的肌肉装置;④附着于骨骼上的骨骼肌,不同于内脏器官平滑肌和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