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树立商品生产意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国家兔生产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逐渐适应了商品经济效益和市场调节的要求,市场经济观念日趋成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其主要特点是,增强了商品观念和风险意识,既求生产发展,也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组织形式上采取企业、科技人员和兔农三结合的模式,在生产和经营上采取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例如,浙江省新昌县(原长毛兔之乡)于20世纪末成立了新昌县兔业合作社。它是以县供销社、养兔科学研究所为依托,养兔户为主体,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化合作组织。合作社通过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一系列服务,把千家万户养兔生产者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社员生产的兔毛等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年终按所投售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折合成股金进行分红兑现,体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提高了养兔效益和抗风险的能力。据2004年统计资料,合作社股金已达260万元,入社社员812户,带动全县25 000户兔农致富,向省内外出售良种兔32万只,与省内外80多个县(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业务往来,为兔农销售兔毛1327吨,销售金额达到1.5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全县兔农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兔业合作社注册的百雪公主兔毛商标,获得了浙江省农产品金奖。
又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成立了兔工商股份合作总公司。以公司为龙头带动6个县(旗)农牧民养兔,饲养量已发展到300多万只,年提供商品肉兔190多万只,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推动了当地脱贫致富工作的开展。
再如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煤矿,为实现结构调整、多业并举的转产战略,经调查研究,遴选了獭兔饲养这个项目,投资240万元,与北方兔业科技开发中心联合成立了北方兔业开发公司。公司与矿区养兔户签订技术保教、产品保收的“双保”合同,通过这种形式与养兔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使獭兔养殖走向产业化。另外,公司设立了2个良种繁育场、3个配套加工厂和5个方面的服务项目。目前“合同户”已发展到816个,养獭兔3.53万只,正朝着集繁育、饲养、加工、开发于一体的集团公司方向发展。
(五)开展兔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养兔业,除了满足外贸传统的出口产品——兔毛、冻兔肉和兔皮的货源外,还必须立足于国内综合深加工利用,以提高养兔的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原料出口不仅经济上不合算,而且容易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如1吨兔毛售价3.76万美元,而1吨兔毛与4吨羊毛混纺成兔羊毛纱(20%兔毛,80%羊毛),则可得8.343万美元,除去羊毛价2.24万美元,1吨可得6.103万美元,比1吨纯兔毛出口多创汇2.343万美元,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国家对新产品开发非常重视。为鼓励多用兔毛生产深加工商品,纺织工业部门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提高出口产品的外贸收购价和外贸留成。以出口1千克含20%兔毛纱计算,如加工成兔毛衫出口,可增值64%;如加工成珠花兔毛衫出口,可增值120%。二是统一兔毛收购标准,建立兔毛生产基地。推行农工直接交接,减少中间环节,贯彻优质优价,既鼓励农民生产好的兔毛,也使工业部门能得到价格合适的兔毛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