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之间赠物和送花礼仪

亲友之间赠物和送花礼仪

  中国古人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诗经》上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家庭成员和亲友之间,互赠礼物,是情感的物化。发自内心的赠予,也是一种感情诚挚的交流。在家庭的交际中,拜访亲友时带上些小小的礼物是经常遇到的事,了解些此方面的常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智慧的礼物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亲友们更需要从智慧、技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帮助。中国古代苏小妹为考新郎而出“闭门推出窗前月”的上联,如果没有苏东坡把小小的砖片投进缸中这一“礼”的启发,新郎秦少游不知何时才能写出“投石冲开水中天”的下联,而踏进新房。

  (二)礼轻情意重

  战国时代,大思想家庄子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他的话被后来的文人学士和正直的人们奉为至言。在家庭亲友的交际中,以薄礼淳朴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在家庭亲友的交际中,送厚礼有弊无利,一方面是自己在经济上难以支持,另一方面也会使其他亲友难堪。此外,礼过重,意味着人家一定要还礼,你再去人家容易给人以讨债的感觉。

  (三)礼从宜,使从俗

 《礼记》上的这句话是说,礼尚往来,贵在适宜;礼品置办,应当适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风俗习惯。如果婚丧、祝寿与祝生子以及乔迁等事送同样的礼,那就有问题了。此外,送礼还应防止触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在送礼时应考虑民族风俗和个人的特点。

 给非病的亲友送药品,给年长多病或刚刚离休的人送钟表(“终”的谐音)等,都是不恰当的。万一因一时的疏忽,出现了问题,《南史》中梁武帝与他旧交萧琛的一段故事可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点启示。梁武帝每天早晨都要把萧琛接来同筵。有一次萧琛吃醉了酒,伏在桌上。武帝便拿桌上的枣子打琛,琛反过来取栗子正好打中了武帝的脸。因为当时有御使中丞在座,武帝便动怒了,责备琛当着别人不应该这样做。可此时,萧琛却回答得很好,他说:“陛下投之以赤心,臣不敢不报以战栗。”听了这话,武帝高兴了。这里把红枣比做赤心,栗谐战栗之意,真可谓妙答。

  (四)新颖与实用

  家庭成员到外地出差、旅游,买回些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孝敬长辈,分赠亲友是应当的,但如能配以当地独有的实用物品,那样既可满足实用心理,又可留作长久纪念。

  (五)通用的选择

  在家庭的交际中,有些亲友的礼品不很好选。给这些亲友送礼可以从侧面打听一下他需要什么,或抽时间去观察一番,亲友意外地收到自己喜欢而适用的东西,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同辈而关系又特别好的亲友,可以邀请他一起去买,此种方式要视亲友的关系而定,否则就失去送礼的意义了。

  当然,如果实在选不出特别合适的礼物,那最通用的选择就是送些营养食品或送瓶酒。反正食品谁都可以吃。酒不怕放,自己不喝,待客也用得上。

  对于探望病人应带些什么礼物,可参见本书“如何探望病人”一节。

  (六)美的礼物

  花是美好的象征,人人都爱,人人赞美。古往今来,有关花的佳话和轶事流传很广,屈大夫植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诗人也留下了吟颂花的诗歌,并广为人民传颂。宋代诗人陈亮在梅花诗中写道:“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秀;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诗中道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被后人誉为警句。我国自古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的喜爱和寄予的深情。

  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赋予花以象征意义,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或愿望,这就是“花语”。花语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而为大众所公认的,例如在欧洲国家的人民生活习惯中,送你一枝红蔷薇表示求爱,回一支香石竹就表示拒绝;紫藤花是说喜欢你;白蔷薇表示“深闺思恋”;水仙花是说尊敬你等等。在家庭交际中,了解花语的内容,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作为礼物,让花也和你一起表示美好的祝愿,那不正是锦上添花吗!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