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乘车的规矩又不同,乘车尚左。《曲礼》:“祥车旷左”,旷,空也。左位留着,是给君主坐的。一般上主座居左,御者(驾车的人)居中,另有一人居右陪坐,叫做“参乘”,又叫“车右”,为什么乘车时主位居左不居右呢?因为御者是用右手拿鞭子的,主位在右边,就会妨害国君,所以主位居左。沿袭下来,车骑就以左为尊了。
“虚左”是留出左边的空位,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史记·信陵君列传》写信陵君亲自去迎接侯赢时,“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自己赶车,请侯赢坐在左边,这是对侯赢非常尊敬的表示。
13.冠、笄
周代的冠礼(加冠仪式)是由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变化来的。氏族社会的青年,无论男女,到达成熟期后都必须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周代贵族的男子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古代的冠,不等于今天的帽子。《说文解字》:“冠,(束)也,所以 发,弁冕之总名也”。古人是用冠来笼结头发的,不安髻的就用缨系着,如果笼在脑后或头顶盘成髻,还用笄(簪子)插住头发。
行冠礼前先筮日(选定加冠日期)、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黑色)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又由来宾取“字,然后去见兄弟姑姐;最后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和卿大夫、乡先生。主人向来宾敬酒赠礼品后,礼成。
贵族男子20岁加冠后可以娶妻,古代又把20岁的男子称为“弱冠”。《礼记·典礼》:“二十曰弱,冠。”弱,年少。
贵族女子15岁许嫁时要举行笄礼。笄是插发的簪子。笄年,及笄,都是指女子到了盘发郫笄的年龄,表示成年了。《仪礼·士昏礼》说:“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女子以姓配字,表示不嫁同姓,以重人伦。
古代女子出嫁叫“归”。《说文》说:“归,女嫁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个出嫁的姑娘,多么适合她的家庭)可见出嫁后的女子以男家为家。
14.坐,跪,路,箕
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式与跪的姿式是相似的。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做“跽”。还有一种姿式是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同畚箕,叫做“箕踞”。这种姿式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
15.筵,席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席是常见用具。细分之,铺在底下的叫筵,覆在上面的叫席,通称“筵席”。《周礼·春官注》:“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住也。”
按古代礼制,筵长一丈六尺,铺上缁布;席长八尺,铺上绿色的丝绸。假使不是宴饮,为了便于讲话指画,席与席之间相距一丈左右。“虚坐尽后”,表示谦恭,也便于相对讲话。
至于饮食时,又要“食坐尽前”,以防食物玷污坐席。因为俎豆(都是装食物的器皿)皆陈于席前,若坐后,容易溅污坐席,那就不够礼貌了。
捧席有一定规矩。(礼记·曲礼):“奉(同捧)席如桥衡(同横)。”意思是捧席要横捧,左高右低,表示主次。铺席时,则分主次,正馔(主食)在左,庶羞(菜肴)在右。卷席时,要先从末端卷起。《公食礼》:“卷自末。”这是席卷之法。
古人坐席,又有尊卑高下之分。《礼记·曲礼》:“请席何乡”,就是指坐朝什么方向。“席南乡北乡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下。”从坐席中可以看出地位之尊卑。
坐席时,有时为表示向对方致敬,要离开座位,叫做“避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半膝席。”避席,表示对武安侯的敬畏。膝席,膝不离席,只有抬一抬身子而已。《刺客列传》中记燕太子丹见荆轲,“荆轲坐定,太子丹避席顿首。”避席,是向荆轲表示敬意,顿首,有急事求荆轲。由此可见,奴隶社会官场中行使“避席”礼仪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