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礼俗礼仪制度的创建(二)

 诸侯途中相逢,以距各自都城远近来分主宾。距自己都城近的一方为主,远的一方为宾,双方以宾主之礼相待。如《左传·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途。”

  4.宗庙

  宗庙也叫太庙,祖庙,是供奉祖先的庙。《白虎通》:“宗者,尊也;庙者,貌也。像先祖之尊貌也。”古代把宗庙看作是国家的象征,甚至比国家还要尊贵、重要。因为国君总是认为君权是神授的,是承袭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宗庙。国有大事,必先告于宗庙,以表示尊敬的意思。

  奴隶社会宗庙据说是从唐、虞时代继承下来的。唐虞时,只有五庙,即亲庙四庙(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各一庙),始祖一庙,合为“五庙”。夏时也是五庙。殷时为六庙,到周时才为七庙。如贾谊《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后世也有建九庙的。

  古时卿大夫也立宗庙:天子属下的卿大夫立三庙,士立二庙;诸侯之卿大夫立二庙,士立一庙。

  古代帝王即位后,第一次以当今帝王身份在宗庙举行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的典礼,叫做“庙见”。

  5.社稷

  《小宗伯》:“左宗庙,右社稷。”与宗庙一样,社稷往往也作为国家的象征。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祭祀土神、谷神叫社稷,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叫社稷。古人以农为本,春秋祭祀社稷,是为了报德,祈求谷物丰收。天子、诸候祭土神、谷神有一定规矩。《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即用牛、羊、猪三牲,少牢只用羊、猪二牲祭祀。祭祀时有一定的礼仪,钟鼓齐鸣。

  古代作品中,常常以“社稷”代指国家。

  6.斋戒

  古人在祭祀时,主祭人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居、素食、戒酒等,使心地纯一诚敬,叫做“斋戒”。有时遇到重大事件表示隆重敬肃,也称斋戒。

  斋戒这种礼仪,具体的又可分为“斋”与“戒”两类。“斋”,又叫做致斋;“戒”又叫散斋。《礼记·切记》说“七日戒,三日斋。”致斋宿于内室,散斋宿于外室。所谓“致斋于内,散斋于外”。原来古代天子或诸侯主要居宿的地方叫“正寝”,里面还有内室。平时居宿于“正寝”,没有重大事情是不宿于外的。“散斋于外”,是因为国家有大事,国君要不是致斋或是患病,也不会昼夜居于内的。“致斋于内”,是因为要斋戒独居。致斋时一般在正寝,散斋时是在正寝之外的室内居住。所以《礼记·檀弓》说:“君子非有大故不罕于外;非致斋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

  在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这是为了思想集中、纯一。散斋七日,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要参加哀吊丧礼,因为哀,就会“失正”,导致“散思”。《礼记·典礼》说:“斋者不乐不吊。”

  古人在祭祀或有重大事件时必先斋戒,这是常见的。到后世的斋戒日期不一定为“七日戒,三日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谈到,“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也是“遂许斋五日”。古时举行斋戒仪式,都是表示隆重肃敬的意思。

  7.牺牲玉帛

  《左传·庆公十年》:“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就是说,祭祀时用的牲口、玉石、丝绸,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牺牲,许慎《说文解字》称之为“宗庙之牲也”。就是祭庙时用的牛、羊、猪之类。

具体地说,“牺牲”中的“牺”是指色纯(毛色统一),牲是指牛羊猪等。古代天子祭祀选择牲口用纯色的,这就是“牺”的意思。《左传》“色纯曰牺”。牲,古代指马牛羊猪犬鸡,称为“六牲”。祭祀时特别重视牛羊,天子祭祀时以牛为主,称为“太牢”,诸侯祭祀时用羊为主,叫做“少牢”。祭祀用的牲口是有一定规格的。

  玉帛,指祭祀时用的璧,琮和束帛。

  璧,玉器,古代贵族作为祭祀用的礼器。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的边大倍于中间孔的叫璧。《尔雅·释器》:“肉边倍好(孔),谓之璧。”祭祀国君时用璧,祭者把璧放在束帛之上。然后上供。

  琮,玉器,也是古代贵族祭祀时用的礼器。方形或长筒形,祭祀夫人时用琮。祭者把琮放在束帛之上,然后上供。

  祭祀用束帛,一束十端,每端长一丈八尺,宽二尺四寸上下。帛,是彩色的绘(丝织器)。祭祀时分作五卷,三卷是玄色(黑色)的,两卷是绛色(大红色)的。

  8.射

  射,就是射箭,古代统治阶级把它作为一种礼仪,叫做“射礼”。举行这种仪式时,具酒食,备鼓乐,置箭靶,还有专门的人负责射箭事宜。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