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司礼仪官吏的确立

  (二)专司礼仪官吏的确立

  为了巩固奴隶制政权,周代统治阶级设了“六卿”来统管全国各方面的政务。据《周礼》所载,“六卿”指执政大臣天官大宰(冢宰)、地官司徒(掌管土地、百姓)、春官宗伯(掌管礼仪)、夏官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秋官司寇(掌管刑狱)、冬官司空(掌管工程制作)。其中的“春官宗伯”大称“大宗伯”,是隋代以后礼部尚书的前身,在周代负责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春秋时各诸侯国沿置不改。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各级官吏的设置,带来了奴隶社会人与,人之间森严的等级观念——这正是奴隶社会“礼”的重要内容之一。

  依照古代史研究者们的一般结论,我们得以了解到,奴隶社会之初,所谓“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周初的社会还存在着大量的奴隶,周天子常常拿奴隶赏赐给他的大臣。奴隶的主要劳动是被押在野外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在室内劳动的。《诗经·嘻嘻》篇说的“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指的就是两万奴隶在那里耕田。《尚书·牧誓》说到“臣妾逋逃”是奴隶的逃亡。周代奴隶可以像牛马一样在市场上被贩卖,还可以当作牲畜来宰杀,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

  奴隶和奴隶主是两个相对抗的阶级。商代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商王是贵族的代表,自称为“余一人”(见于甲骨文)。《论语·尧曰》引《尚书·秦誓》篇说:“百姓有过,有予一人”,这里的“百姓”是指贵族而不包括奴隶,“予一人”就是“余一人”。后来“百姓”成为“民”的同义词,“民”在古代又称为“黎民”,秦国则称为“黔首”。

 商代王位的继承是兄终弟及,没有弟弟的情况下才把王位传给儿子。周代王位则由嫡长子世袭,其他的儿子分封为诸侯。(也有异姓功臣封为诸侯的)。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受封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士受禄田于卿大夫。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统治的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士又称为家臣。孔子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担任过季康子的家臣。

  士的下面是庶人,又称庶民。西周时庶人虽然还是用来封赐的对象,但身份比奴隶高。奴隶社会崩溃后,庶人就逐渐成为个体农民了。《荀子·王制》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庶人的向背直接关系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安危。

  君子小人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最初君子是贵族统治阶级的通称,小人是被统治阶级的通称。后来以所谓有德无德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统治阶级的阶级偏见影响到词义的发展。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