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定义、作用及命名

第一节穴位的定义、作用及命名

穴位是指配列于人体上的用于“通经脉,均气血,竭邪扶正”,“处百病,调虚实”的刺激点;也就是用于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刺激点。同时它也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于体表的地方,与经络、脏、腑、气、血均有密切关系。全身十四经的穴名计有三百六十多个,经外奇穴名也有数百个。

关于穴位的名称,历代文献记载颇不一致。如孔穴、腧穴、经穴、气穴等。但临床上一般习惯称为穴位。

人体的穴位,大都在筋骨分肉之间,与经脉相联。而它的作用则又与所隶属的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生理方面,是营气与卫气循经通行之所,大气之会;在病理方面是邪气侵入人体的门户。如风池、风府、寒府(膝阳关)和热府(风门)等穴名的意义,就是取意于这些穴位是风、寒、热等外邪侵袭所聚之处,也是治疗因外感风、寒、热等邪气所致疾病的常用穴位。穴位也是病变反应于体表上的反应点。当经络脏腑的机能发生异常时,常在与其相应的穴位上出现痛点或压痛点等病理现象。如阑尾炎患者常在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与上巨虚之间出现压痛点,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此外,穴位也有助于诊断。如有的胃溃疡病人,几次钡餐透视不见龛影,而在针刺足三里穴透视时,就出现了龛影,从而明确了诊断。

人体上的穴位很多,各个穴名都有一定意义。一般是根据穴位局部的象形、或功用、或当时的解剖知识、或医学理论等而命名的。

1,象形的穴名:

1)山、陵、丘、墟的象形:把肢体的凸出部分,比作山、陵、丘、墟,因而命名。如小腿后面的承山,腕掌侧横纹中点的大陵,膝上的梁丘,外踝前下方的丘墟等。

②谷、溪、沟、渎的象形;把肢体的凹陷部分,比作谷、溪、沟、渎,因而命名。如手背尺侧的前谷、后溪,前臂背面的支沟、四渎等。

③)泉、池、泽、海等的象形:以泉、池、泽、海命名的穴位很多。祖国医学把人体十二经脉比作十二条“水系”,并把肘、膝关节部位,视为经脉、经气汇合之处,所以在肘、膝关节附近的穴拉,多以泉、池、泽、海命名。如肘关节处的尺泽、少海、曲池,膝关节附近的阳陵泉,阴陵泉、曲泉等。

(④动物的象形:根据局部隆起或凹陷的类似动物的形态而命名。如大腿前面的伏兔,膝下的犊鼻,腹上部胸骨剑突(状如鸠鸟之尾)下的鸠尾等。

2.会意的穴名:有些穴位是根据人体器官的部位或其功用而命名的。如耳前的听官,手心的劳宫,唇下的承浆,眼下的承泣,鼻旁的迎香等。

3.与解剖有关的穴名:以解剖名词命名的穴名很多,可分以下三种:

①)骨的名称:依据当时骨的解剖名词而命名。如腕部的腕骨,耳后的完骨,第七颈椎下的大椎,耻骨联合上缘稍上方的曲骨,小腿外侧的绝骨等。

②解剖部位:根据中医解剖部位命名。例如位于大囟门处的囟会,耳前方的耳门,耳上鬓角发际弯曲处的曲鬓,锁骨上大窝处的缺盆,乳头处的乳中,乳房下的乳根,肩峰部的肩髃等。

以“髎”字命名:把一些位于骨隆起附近的凹陷处的穴位,或恰好对着骨孔的穴位,常以“髎”字命名。如眼区的瞳子髎,面部颧骨下的颧髎,肩部的肩髎,恰对骶后孔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

4.根据治疗作用命名的穴名:有些穴位是以其治疗作用而命名的。例如:治疗眼病的光明、晴明,利尿和止汗的水分、水道、复溜,治疗暗哑的哑门,以及治疗失眠、心悸的神门等。此外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府、天枢、关元等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对治疗脏腑的疾病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根据中医理论命名:

(1)依据阴阳学说命名的,如背部的至阳,阳关,腹部的阴交,腕背侧的阳池,前臂掌侧面的阴郄,下肢前外侧面的阳陵泉,下肢前内侧的阴陵泉等。

(②依据气血学说命名的,如气海、气舍、气户、血海等。

(3)依据经络学说命名的,如头顶部的百会,前臂背侧面的三阳络,小腿内侧的三阴交等。

(④依据脏腑功能命名的,如主治心病的心俞、神道、神门,主治肺病的肺俞、魄户,主治肝病的肝俞、魂门,主治脾胃疾病的脾俞、胃俞、意舍、胃仓;主治肾病及生殖器官疾患的肾命、志室等穴。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