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络实质的研究
经络穴位的形态学方面研究发现,它们与神经、血管的关系很密切。穴位靠近神经干的约占总穴数的60%,在穴位附近(0,5厘米)以内有神经干、动静脉或其较大分支通过的可达90%以上。
四肢上的经络循行与周围神经和其伴行的动静脉的分布大体上一致。在躯干部分,各经络、穴位主治病症作用的分区情况大体上符合神经节段的划分。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穴位的材料表明,穴位处分布有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终末,而且与小血管的关系很密切。小动脉壁周围分布有大量的植物神经纤维。
研究穴位特异性作用的资料表明,穴位的作用是有相对特异性的。例如上肢的一些穴位对头颈胸部镇痛效果比较明显。穴位对脏腑器官功能的影响比非穴位处明显。针刺足三里可使肠蠕动弛缓者亢进,而针非穴位点其变化不明显。再如,针刺内关穴可使不正常的心率转为正常。针刺三阴交穴可使兔子宫明显收缩,而针刺非穴位点或其他无关穴位则无明显影响。
穴位的相对的特异性作用反映了中医针灸经络学说的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理论的科学性,也可以用现代神经解剖生理学说来说明。有些治病效果较好的穴位,往往与其病变的脏腑器官是属于同一神经节段或邻近节段的缘故。“以痛为输”或取病变处附近的穴位进行治疗与针麻的选穴方法反映了体表一经络一一脏腑器官存在有特定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沿经络循行分布出现的皮肤红线、白线、皮丘疹、皮丘带、皮肤病,皮下小结、疼痛过敏点、低电阻点以及针感沿经脉传导放散等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的兴趣。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压点痛的出现与针感沿经脉传导放散的良好与否,对诊断和治疗脏腑器官病症有一定重要意义。
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进一步扩大针灸适应症,努力提高治病的显效率,深入开展对针灸和针麻作用原理与经络实质的研究,为创立我国新医学新药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朱元根 王德深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