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作用的原理

(二)针刺麻醉作用的原理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资料表明,针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除有良好的镇痛、止痛作用外,针刺穴位对机体各器官和系统所产生的调节作用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针麻手术过程中,一般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波动小,比较平稳,出血少,术后不出现药麻的头痛、肠胃麻痹、膀胱麻痹之类的反应。进食早,起床活动早,伤口愈合快,有助于早期康复。正因为针麻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一些肝、肾、肺功能不全的以及年老、体弱、病危的病人也能成功地在针麻下手术。

研究经络、穴位形态结构发现,大多数穴位的皮表下面都有神经干和伴行的血管通过。有些穴位分布有牵张感受器、压力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以及比较密集的肌梭等多种感受装置。针刺经络穴位引起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通过各级中枢的整合作用,便对手术的部位和脏腑器官产生镇痛和调整等作用。如用局麻等药物封闭穴位和经络后,则应出现的针刺效应一镇痛及调整作用、胃肠蠕动等功能、升压等功能就不再出现。

近年来对神经系统中枢部的各级水平(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下部、丘脑以及大脑皮层)在针麻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应用电生理学方法,可以记录出针刺对动物的延髓巨细胞和丘脑束旁核单细胞的放电的影响。实验表明,针麻的效应是依赖于神经中枢的形态和功能方面的正常以及适宜的刺激量。

针灸对脏腑器官产生的镇痛作用和调节作用,还有赖于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形态和功能正常。

一些研究神经体液因素在针麻方面作用的资料表明,针刺穴位与针麻过程中有体液因素参与,并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例如,动物血液交叉循环实验,可以看到随着针刺的动物痛阙明显提高,而未针刺的动物的痛阙也有相应的升高。再如,针刺合谷等穴痛阙呈曲线的缓慢升高,一般在40~50分钟达最高点,停针后,痛阈呈曲线下降,30分钟后降至针前水平。实验表明有体液因素参与。动物实验还表明,针刺对脑内某些神经介质的消长也有一定影响。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