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病因)
本病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其原因多由于津液枯涸、燥热太过所致。但与思虑过度,情绪不安,多食膏粱厚味,饮酒过度,姿情纵欲等有密切关系。
〔症状)上消:咽中发热,口渴过甚,多饮。
中消:消谷善饥,形体反瘦,自汗、小便频数。
下消:小便过多、尿中有沉淀、渐至面目黧黑,小便浑浊。
三症多同时并发,如口渴甚,小便频多,是上消与下消并见,如多食小便极多,是中、下消并见。此症多日见消瘦,肢体无力,皮肤搔痒,精神不振。如并发背疽者,多属危症。
〔治疗)
立法
上消宜清肺热而生津,中消宜清胃热而调中,下消宜补肾益阴。
选穴 上消:肺俞、鱼际、廉泉、合谷。中消:曲池、内关、足三里、脾俞。下消:肾俞、复溜、太溪、三阴交。
穴释 上消:泻肺俞、合谷能清上焦之热以润肺;鱼际是肺经的荥穴,泻之可以清肺热影廉泉能生津止渴。中消:泻曲池、内关、足三里清胃热而调中;脾俞能调中祛邪。下消:补肾俞、复溜、太溪,可补肾阴之不足;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处,补之亦可以滋阴;如二症并见者,应随症选穴。
〔按〕消渴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和尿崩症。针灸有缓解其症状的作用,可作为综合治疗中的一种对症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