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病因〕患者多为素有心阳不振,心气虚的老年人,在七情郁结,劳累受寒,饱食肥甘导致痰湿内蕴等情况下,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而发病。
〔症状)胸中憋闷绞痛,常循左侧心经沿臂内侧传至手,疼痛时发时止,多兼有心悸、气短,重者口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微细或涩。
如因寒邪痹阻者,则感寒痛甚,苔白腻,脉沉迟。因痰浊壅塞者,则腹胀,恶心,纳呆,苔滑腻,脉弦滑或濡缓。
〔治疗)
立法
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选穴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内关、通里。因寒邪痹阻者,巨阙、膻中用灸法,亦可加灸关元。因痰浊壅塞者,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并同时选用上述主穴,进行针刺。
穴释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为心经和心包经的俞募配穴,能调整两经的气血而化瘀,通里、内关为两经的络穴,能通经话络止痛;灸巨阙、膻中、关元能散寒,配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可祛痰。
〔按]中医的胸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病例:患者陈××,男,54岁。1954年发现高血压病,1963年以后经常胸部闷痛,闷压感,心电图T波普逼低平,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1968年后经常阵发性胸闷痛,心慌,上坡则气急。1970年10月4日因发烧,心慌而入院。当时检查:血压170/110毫米汞柱,心界稍大,心音弱,心电图示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S一T段下移。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上呼吸感染。70年10月14日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足三里等穴(每次选45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第一次针后即威到心前区舒适,五次后睡眠好转,无心慌、胸闷发作,自觉精神体力日渐增强,每是40分钟散步2.8公里,由慢步到快步,而无不适。第二疗程后T波全部提高到近正常水平,S一T段移位恢复。第三疗程后出院,坚持全日工作。18个月后进行随访,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均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