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病(附:伏暑)
〔病因)】
此病为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或暑天受凉所致。如暑天贪凉露卧阴凉之地,或被风邪所伤,谓之伤暑:如酷日之下,被暑邪所中,谓之中暑;或因暑热交蒸,气闭清窍,谓之暑厥。
〔症状)伤暑:头晕,头痛,腹闷,腹痛,甚或吐泻,肢冷欲厥,脉多沉微。有表症者,则头痛,微恶寒,发热,手足微冷或拘急,脉多兼浮象。
中暑:头痛,壮热,口渴引饮,多汗气急,唇干舌燥,脉多滑数。
暑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喘促气急,面垢齿燥,二便不利,脉多洪濡。
〔治疗〕
立法
伤暑表症应以透解,如吐泻肢冷宜调中温化,中暑宜清暑解热,暑厥宜清暑开窍。
选穴伤暑:
中院、天枢、足三里、内关,或灸关元。有表症者加大椎、外关、合谷。中暑:合谷、大陵、关冲、少商、尺泽、金津玉液。暑厥:人中、百会、合谷、太冲、十宣、委中、足三里。或佐以八宝红灵丹闻之。
穴释伤暑:中脘、天枢、足三里用补法,可以温中而调和肠胃,内关能清热止吐,灸关元能温化而泄泻自止。如有表症,加大椎、外关、合谷能通阳解表。中暑:泻合谷、大陵能清中焦之火,刺金津、玉液出血,能清热止渴,刺关冲、少商、尺泽出血,则有清暑开窍之功。暑厥:取合谷、太冲为开窍的成方,人中、百会能清头;十宣、委中刺血能清热,足三里能利气,以通利大小便。
〔附)伏暑
夏季感受暑邪,邪伏在内,至秋新感而诱发。其症寒热如疟,每多午后夜晚身热,伴有胸脘痞闷,心烦口渴,神倦无力,每多于天明时得汗而解,次日复作,脉沉数,苔腻。
治疗宜清内解表。选穴:大椎、风门、外关、内关,或发作前1~2小时针刺十宣、关冲。
大椎、风门、外关能解表而祛风邪;泻内关可清内热以治痞闷;关冲刺血能清三焦之火以止口渴;十宣刺血,可起清内开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