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的种类与适应症:
①单罐:只用一个火罐,适于穴位、压痛点或者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罐的大小,根据病症以及部位选择应用。
②多罐:一次使用数个火罐,适于病变较广的疾病,如腰背肌群损伤,可用多个罐沿着肌群成行排列吸拔,所以又称排罐法。如局部病变范围较广,可用多罐纵横并列吸拔。但罐子排列不宜相距太近,避免罐子彼此牵拉大紧,产生疼痛。
③)闪罐:这是罐子拔上以后,立即起下的方法。但须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局部潮红为度。适于肢体麻木或者机能减退等虚症。
④留罐:罐子拔上以后,留置一定时间吸着。一般留10分钟左右,皮肤潮红为度。注意时间不能过长,而发生水泡。
⑤)走罐:罐子拔上以后,术者用双手将罐上下或者左右推动,罐口稍倾斜,罐口前半边稍提,后半边用力,以使罐子在皮肤上滑走。走罐最好使用玻璃罐,并在罐口涂点滑润油脂。适用于面积较广、肌肉丰厚部位的病变(图4-14)。
⑥)针罐:针刺后留针时,加用拔罐。多用于痹痛,较单针刺或罩拔罐疗效为好(图4-15)。
⑦)刺血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眉刀等刺血以后,进行拔罐,可以加强刺血疗法的作用,但出血量不宜过多。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搔痒、丹毒等。
注意事项:
(1)拔罐应采取适当的体位或部位,否则不易吸着,或致罐子脱落。如骨胳凹突不平以及毛发部位,不适于拔罐。
(2拔罐完毕,不宜暴力起罐。应用手指沿罐口肌肉按压,使空气漏入,罐子即能脱落。
(3)如拔罐时间过长,皮肤出现大的水泡,宜用针刺破,放出液体,用龙胆紫药水涂沫,防止感染。
(④高热、抽搐、皮肤破溃等症,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