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是在某些穴位上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方法,又叫作水针疗法。它是根据病症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药液注入相应的穴位,发挥针刺穴位与药物对疾病的综合效能。
1.注射部位:根据病情需要,除用体针常用的穴位而外,一般多在触诊所得的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条索或结节等)上作为注射点。目前,在胸腹多取募穴,在腰背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及华佗夹脊等穴。在四肢多用、原、合穴。软部组织损伤以及某些神经疼痛等,则按以痛为的原则取穴。如为较长的肌肉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则以其肌肉的起止点为穴。此外也可根据病情需要,用于耳针穴。
2.药物的选择及用具:注射药物的应用,根据病症的不同而定。常用药物有5~10%葡萄糖溶液、25%硫酸镁,维生素BB2,盐酸普鲁卡因、生理盐水、各种组织液以及中药当归、川宆,红花浸出液等。用量多少与使用工具,应根据药物浓度、病情需要与注射要求有所差异。如一般肢体,可用普通7号针头的2~5c注射器即可。如腰臀部肌肉丰厚处,可用25号牙科针头(麻醇针头也可)的20c注射器,以便多量深刺。如为耳穴或眼区穴位,以结核菌素注射器为好,便于少量浅刺。
3.操作方法:与一般肌肉注射相同。在选好的穴位上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法刺入。但针头不宜旋转,要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将药液注入。但对慢性病症和体弱过敏病人,应该缓慢注入;对体强且又因急性病症需要强刺激的病人,快速注入较好。关于注射深度和方向,除按注射部位的深浅,防免朝伤脏器而外,更应以病情需要为准。如对软组织损伤向按压最痛之点注射时,若是轻压即痛,或病在浅层,即应浅刺;若是重压才痛,则病在深处,即宜深刺。如系病灶范围较广,用药量多且须深刺,则当针尖达到一定深度以后,将注射针边退边转变角度,把药向多方面推入。
穴位注射,对急性病症,每日或隔日一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三、五天,再行第二疗程。顽固慢性病症以20~40次为一疗程,应适当地轮换注射部位。
4.应用范围:本疗法不仅对各种类型的腰腿、肩背、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伤、挫伤,如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纤维织炎、良性关节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并对全身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以及神经衰弱等也有疗效。
5.注意事项
(1)注射前必须准确寻找压痛和阳性反应点,注射时亦须确切对准
(2)注射针深达神经根、干时,在得气以后,应稍稍退针,再注射药液。
(3)注射葡萄糖尤其是高渗葡萄糖时,要注入肌肉深部,不宜刺入皮下。任何药液均不宜向关节腔内注射,以免引起关节肿痛,甚至发生发热等全身反应。孕妇不宜作腰部注射。深部注射,必须考虑该部的解剖组织和脏器。
(4注射后,有少数病人可能发生局部胀或者全身发热等症,一般于数小时乃至一天左右,自然逐渐消退。
(5)其他事项均按一般肌肉注射事项处理,如药量多少、两种药液的配合禁忌以及过敏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