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针后的几种基本操作(二)

病人的感觉:针刺以后,病人常于局部产生、麻、胀、重、触电、温热、凉爽、烧灼等感觉,或向远处放散。这些感觉都是发生疗效的针感,也可以视为良性刺激。

行气的方法:主要应用前述的各种基本手法调和针感的强弱,以及补泻的具体手法(详见后面八纲论治)。这里只介绍属于行气的控制针感方向以及近来常用的长时间捻、捣针。

1)控制针感方向法:远隔取穴的时候,必须使针感达到病变的部位,才能有效。具体操作是针尖方向指向病所,同时进行指压。如病在肘部,取穴合谷,用左手拇指压按合谷的下方,同时右手持针,使针尖倾斜向上进行手法,往往可使针感达到肘部附近。如增强感传,可大幅度的捻针,或者使用捣、搓、飞等针法。这种现象,一般可以出现,但也有的不发生感传,除了针刺手法是否熟练和取穴是否准确外,也取决于病人体质情况。

2)长时间捻,捣针法

间歇性捻搞针法:当得气以后,在留针时间内进行较长时间的间断性捻针或捣针。一般每隔几分钟捻针或捣针一次,每次根据病情不同捻(或)数秒乃至数分钟。如此反复多次,借以产生较强的刺激,以发挥镇痛、镇静和消炎的作用。

持续性捻捣针法:当得气后,在留针时间内不间断地长时抢针或捣针。持续时间,可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使产生更强的刺激,以达至治疗的目的。一般除了用以发挥镇静、抗休克的作用而外,还多应用于针刺麻醉。

关于针感的强弱与刺激量,一般认为针刺的疗效与针感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而病人所感受针感的强弱,除了掌握针刺的刺激量外,并与病人本身的耐受性有关。目前根据针感强弱,采取针刺的刺激量标准,有如下三种:

1)强刺激:采取较大的幅度和较快的频率进行捻转、提插,甚至并用更强的搓、飞等法加强刺激,使病人产生较强的针感,或向四周扩散,或向远处放散。这样的刺激,多用于体质强壮,耐受性较强而患有急剧疼痛或者阵发痉挛等实证,一般认为相当于泻法。

2)弱刺激:采取较小的幅度和较慢的频率进行捻转、提插,有时以得气为度,使病人产生较弱的针感。这样的刺激,多用于体质较弱,耐受性较差,或者初诊情绪紧张而患有慢性疾病等虚证。一般认为相当于补法。

3)中等刺激:采用幅度和频率中等程度的转、提插,使病人有中等程度的针感,或稍向四周扩散,或稍向近处放散。这样的刺激,一般用于患有不虚不实病证的病人。一般认为相当于平补平泻。

另外,针进皮内,即使用各种基本手法而气仍不至,这时暂不动针,稍留片刻,静以候之,或将针退至天或人部,稍候片刻,再行针刺,这叫候气,如进一步采用各种手法迫使气至,叫催气。

催气的方法很多,除进、捻、捣、、飞、弹等基本手法可以激发气至以外,还常用指循、爪摄二种方法:

1)指循:如《针灸大成》所载:“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这就是说,针刺后如果没有感应,可在穴位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上,用指循按。这是推动气血和激发经气的一种方法。

2)爪摄:如《针灸大成》所载:“爪摄者,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这是使用拇指爪甲切按穴位所属的经脉通路上使之得气的一种方法。这样操作,既可以导气,又可以作为逐痛,其法与指循有相似之处

4,拔针:《针灸大成》说:“指拔者,凡持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指出行针已毕,当穴下轻松,没有沉紧感觉的时候,才能将针拔出。今就拔针的方法和拔针后的处理分述如下。

(1)轻拔针法:用轻捻慢提,边捻边退的方法将针拔出体外。如木者感觉针下有沉紧或病人有不适的感应,可稍待片刻再行拔针;或采取地部、人部、天部分层出针的方法将针出。

②平稳拔针法:不用捻转方法而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拨出。但亦不可太快,否则易于出血。本法适用于经气已散,针下空松的情况

以上两种拔针方法,都可根据情况使用押手,即是用左手拇、食或中、食两指,固定在被刺的穴位附近帮助出针。

(3)迅速拔针法:快速将针拔出。一般用于小儿或急救、放血及施泻法时。

拔出针后针孔偶有出血,这是由于刺破血管所引起的。只要用消毒干棉球在针孔处轻轻压住即可。

拔针后在针刺部位或其附近,有时会产生不适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催气太过的缘故。对此可用拇指循按穴位及其附近的部位,或针刺的穴位上加灸,可得到缓解。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