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结十九年

牛国平

我是从1989年开始阅读《四川烹饪》的,至今已有19个年头了。她不仅帮我提高了烹调技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的人生。

珍爱《四川烹饪》,我的良师益友

自从我订阅《四川烹饪》后,我对每一本杂志都小心呵护,哪怕不小心被水浸湿,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将其晒干、压平,然后再放进书箱里保存。

记得1991年的一天,我刚收到最新一期的《四川烹饪》,便躺在床上读第25页熊泽量老师整理绘图的“鱼网”文章,正读兴浓时,妻子走过来,二话没说便从我手中夺过杂志摔在了地上。当时我的手上只剩下25页的一角了,气急败坏的我立马从床上蹿起来扇了她一巴掌。妻子捂着脸,眼里噙着泪花望着我说:“喊你好几遍了,叫你吃饭不吭声,撕了你一本书就这样打我……

还有一次是在1995年,当邮局送来第2期《四川烹饪》时,因为已到上班时间故未来得及看,于是放在桌子上就走了。可等下班回家时,看见5岁的女儿已把那杂志的封面撕下叠成“宝”在地上玩。我立马走过去,朝着女儿的屁股踢了一脚,女儿滚在地上嚎啕大哭,不明原因的妻子冲过来便大骂。我又气又急地对妻子说:“你看她把我新收到的《四川烹饪》都给撕了,让我怎么不生气嘛!”

虽然我这样对家人太不应该,但当时看到她们损坏我珍爱的杂志时,我又的确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现在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妻子贤惠持家,她们也和我一样地对《四川烹饪》倍加珍爱。

学习《四川烹饪》,烹调美味佳肴

1989年的时候,虽说我已独自掌勺6年,但做的都是一般家常小菜,而且每道菜都是按照师傅教的方法在做。可自从订阅《四川烹饪》后,我的技艺便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我读了1991年《四川烹饪》余庭才老师傅的《麻辣味的调制及运用》一文,就学着制作出了多种麻辣系列菜品,这些菜肴不仅受到了顾客的好评,而且使先前不懂川菜的我对川菜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比如我读了1995年5期沈涛老师的《“菜肴”后熟预防》一文以后,就再也没有炸出过“包公花生米”了。

记得还有一次,一位老顾客带了几位东北客人前来就餐。当菜全部上齐后,客人又点了一道我以前从未做过的菜一“长白豆腐”。

经理问我会不会做?“试试看吧,”随后我就想:东北有座长白山,这菜是不是那里的厨师根据长白山创制出来的菜肴呢?于是我便望文生义地在“长白”二字上做起了文章。

我把豆腐切成长条,先渍味再拖蛋清糊,下油锅炸定型刷后,再熘制成菜,这不是“又长又向”的豆腐吗?菜做好了端上桌,没想到竞大受客人赞赏,而这道随机应变做出来的菜,其实也是我从《四川烹饪》上面受到的启发。

细读《四川烹饪》,学写烹调文章

对每月新到的《四川烹饪》,我都会细读上面的每一篇文章,特别是烹饪技术和菜谱类文章。有一天,我在埋头看书时突发奇想:“自己就不能写几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吗?”于是,我试着写了两三篇菜谱寄出去,然而却杏无音讯,我的第一次投稿就这样终止了。

事隔两年之后,也就是1992年春的某天上午,我一连做了6份“芫爆里脊”,而且做法上都有些创新,顾客吃后也都说好。下班回家后,我借着酒兴提笔写了篇《我是怎样做芫爆里脊的》,然后就寄给了编辑部。不到三个月,我便在当年的第4期上见到了自己的处女作。从此,我向《四川烹饪》投稿就一发不可收拾,每月都会寄去一两篇文章。十余年过去了,虽然我的投稿被退回了不少,但发表出来的也有不少。

再后来,我不仅向《四川烹饪》投稿,而且还向其他烹饪刊物投稿,至今我已发表了数百篇文章。从2004年8月到2007年9月,我先后编写了《烹调诀窍与创新菜》、《百变酱汁》、《可口烧菜》、《浓香蒸菜》、《喷香炒菜》等11本小书,还有两本现在已定稿。对这些成绩,我想首先应当归功于《四川烹饪》。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编辑老师的帮助,没有《四川烹饪》这块沃土。我牛国平这棵烹饪小苗是难以茁壮成长的。

订阅《四川烹饪》,呼吁同行朋友

每当我收到杂志社寄来的样刊和稿酬时,不少同行都会这样问乒问:“这上面经常刊发你的文章,你是认识社长还是主编,抑或是通过中间人给他们送过礼?”我说:“咱谁也不认识,他们只知道山西有个牛国平,我也只知道成都有本杂志叫《四川烹饪》。况且一个在四川,一个在山西,相隔数千里。我至今连她的门朝哪个方向开都不清楚。”又有人说:“编辑是只认人不认稿子吧,你是老作者了,自然要用你的稿子。”我说:“才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他们是只认稿子不认人。”我这里还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有一次,我的几篇文章虽然也按编辑提出的意见修改了再寄去,但最终还是没有发表,这能说编辑是只认人不认稿子吗?《四川烹饪》曾经举办过两次技术交流征文,我在上面发表了近十篇文章。第一次“扒菜技法谈”还得了个三等奖,第二次我竞连优秀奖都没被评上,这能说编辑是只认人不认稿子吗?

这些年来,我给《四川烹饪》寄去过很多稿件,尽管很稚嫩、很单薄,但从那些变成铅字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经过编辑老师精心修改才得以与读者见面的。对无法刊用稿件,他们也都一一批注退意见退回。由此可见,编辑老师对作者稿件的处理是极其认真负责的。更使我感激的是,我以《葱、姜、蒜》为题写过一篇小文,竟被编辑老师三次退回,不过每次都批注了修改建议。在第三次退稿信中还说:“牛国平师傅,我把你的稿子给弄乱了,麻烦你整理一下,修改好以后再寄来。”你看,编辑老师为咱修改稿子,还得说上句道歉的话。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要在此感谢《四川烹饪》和她的诸位编辑。

跟《四川烹饪》结缘19年,我从一名普通读者成长为一名厨师作者。值《四川烹饪》第200期到来之时,我撰写此文不光是为了庆贺,更是为了呼吁同行朋友也跟我一样向《四川烹饪》投稿,这样才能繁荣属于我们大家的精神家园。(编辑:王诗武)

豫ICP备19006514号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邮件至:419017772@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